七月二十七日到八月一日,为期6天的“北京森林站野外科考”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第一天的兴奋、憧憬、担心,到最后一天与伙伴们、导师分别时的不舍,这6天虽然很短暂,却让我获益匪浅。
导师恩
这次活动是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承办的,所以毫无疑问是学术盛宴。
由各位院士、杰出科学家、博士研究员的学术报告精彩纷呈,既有匡廷云院士引领学术前沿的“光合作用与光合膜蛋白超分子复合物晶体结构”的由浅入深的教授,也有王雷研究员、张霜博士、白帆博士结合趣味与科普的讲解。几乎每天一次的学科报告让我们对森林、植被、蚂蚁王国有了新的认识,对野外科考也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模糊概念有了新的理解。
在野外科考的6天里,带队老师和导师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指导教师们想方设法让同学们接触更多的科研知识,有的老师利用晚上休息时间灯诱昆虫,告诉学生昆虫的种类和知识;有的老师不辞辛苦,连续6天带领学生到边远的样地进行考察。
我们第4组的导师张霜博士(霜哥)先教我们查阅文献、了解课题背景——我们这个课题的目的简单来说是通过油松林和辽东栎林中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区别,来判断人工林相对于自然林是否对节肢动物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而推断人工林的种植是否对当地环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这之后我们跟着霜哥带上装备爬野山去埋陷阱——二十个装有5%的酒精溶液的烧杯。霜哥带我们选择样地,告诉我们要尽可能的排除人为干扰,以使最终结果更具准确性和代表性。在埋陷阱的时候,我好奇地问霜哥酒精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不用一些吸引虫类的药剂或诱饵。他耐心地解释说这是为了灌醉那些落入陷阱的昆虫,不用吸引虫类的药剂是怕会有种群间的竞争导致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埋陷阱的同时,霜哥还不时地停下来为我们介绍各类植物与昆虫。(尤其是蚂蚁:红林蚁、亮毛蚁,蚁后、兵蚁、工蚁,整个蚂蚁家族他都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对于我们千奇百怪的问题他总是能给我们这些“森林文盲”讲的很清楚。霜哥的博学以及随和的性格一下便赢得了全组员的尊重与爱戴,野外考察也变得更加有趣。
临走前的一晚,霜哥说这6天跟真正的科考是无法比拟的,真正的科考所需要的毅力与耐心要多得多,工作量也会庞大得多。这次活动,让我们对科考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也让我们学到了一些科考的方法:从背景介绍、确立课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到后来选样地实践、数据分析等等,我知道霜哥对我们将来也能投入科研第一线寄予了厚望。
我要感谢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组织了这次东灵山科考活动,感谢霜哥以及这次活动所有导师给予我们的教诲与关怀,也要感谢所有在这里工作的老师们,因为正是你们,让我明白了什么是为了求索真理而不懈奋斗。
师恩难忘。
伙伴情
记得初来乍到,看待周围的新面孔还有些忐忑,想到他们是来自祖国各地的英才,坐在他们之中心中有些惶恐。没有想到6天之后,我便拥有了这些朋友。
第四组有导师霜哥,领队赵国治老师,组员则有我、厦门的林浩文和李昆鹏、天津的徐远在,以及四川的谢佳惠,一共七人。
在实验前,我们热烈地讨论,提出各自的想法,尊重对方却也想说服对方。
野外考察时,我们组成为了一个更加和谐的团体,彼此之间成为了亲密的“战友”,我们在自己踩出的山路上交流着彼此的经历,自己和大学里的导师研究的课题,也说着校内校外的各种趣事,欢乐使我们忘记了身体的劳累和蚊虫的侵扰。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融入一个集体,如何在团队中融洽的相处,不能落队也不能抛弃任何一个组员,集体行动。也就这样,我们以及老师们从陌生人成为了无话不说的战友。
还记得第三天下午的那次外出,我更愿称之为“探险”。走在人工铺好的斜坡上,本以为这是一次简单的对东灵山附近的地形的考察,可走了20分钟后,路到了尽头,只剩一道山沟,左右是陡峭的山体,沟里到处枯木丛生、怪石嶙峋,很多石头上还附着一层层的青苔。眼看着前路越来越艰险,但是我们没有一个人因为越来越艰难的道路而退却,反而更加团结一致,前头的队员,将挡路的藤草、灌木的枝干劈开折断,为后面的队员开路——披荆斩棘,用在此处再恰当不过。有几处地方还出现了接近70度的陡坡,上去的时候有松动的滚石滑落,还有不能借力的朽木和根系不深的杂草扰乱视线,为爬山增添了几分惊险。我们互相提醒着,互相加油打气,终于,一起登上了山顶,体会到了坚持之后获得回报的喜悦与舒畅,这样的爬山经历着实难得。
但我心中也暗暗惊叹,听霜哥说,野外科考工作者常常是一个人爬这样的山,而且还是有科考任务的,扛着仪器哪有我们这么轻松,那是他们的常态,霜哥说这样的山不知爬过多少次了。我这才渐渐明白科考这其中的艰苦,所需要的毅力。
等下了山,兴许是没了之前心中一心登顶的目标,疲劳酸痛腿软接踵而至,看着休息中各自汗流浃背泥泞满身的狼狈,我们畅怀地谈笑,遗憾着平时还是锻炼不够,也共享着刚刚那份难忘的记忆。
收陷阱时,我们一个个满怀期待,找到一个硕果累累的烧杯,我们会大声惊呼分享那份喜悦,看到一个烧杯只有残枝败叶,我们也会唉声叹气有些失落。齐心协力,一个上午,我们凭着两天前的印象找到了19个陷阱,还有一个寻找未果。霜哥安慰我们这种事时常发生,不必太沮丧。
处理数据时,我负责列表计数,当我看到霜哥在一组陷阱中,数到两百六十几只亮毛蚁时,我被震撼到了,我也试着数了一组蚂蚁多的陷阱,才体悟到其中的艰难:由于被水过滤过,蚂蚁都聚成了一团,数的时候要先用镊子一只一只将他们的身体分离开有时候蚂蚁还是残缺的,更加增加了难度。我数到一百多的时候已经有些头晕了,但还是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唉,原来数蚂蚁也是技术加苦力活啊。
最后,我们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了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标准误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油松林中甲虫多于辽东栎林。2.辽东栎林中蚂蚁数量明显多于油松林中蚂蚁数量。通过查询资料和请教导师后,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辽东栎林中亮毛蚁和栎大蚜之间的互利关系,以及这对其它生物产生了排斥的作用引起的。最终我们得出结论:现在当地油松林(人工林)未有绿色沙漠现象。对了,我们组还在最后一天的成果展评时获得了优秀课题第二名的好成绩。真是欢欣鼓舞!
学涯路上有伙伴,人生幸事。
谈感想
通过这次活动,我真正了解到,科研,真的不简单,两个字的背后是几年甚至几十年默默的汗水。能够静下心来投入科研的人,不论有无显著成就、扬名的作品,都是值得尊敬的。我希望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现在,回想起来这6天带给我的真的很多:友谊、师恩、还有对科考的全新认知。感谢中国科协、英才计划、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能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优秀的平台,非常希望还能有这样的机会参加类似的活动。
再见,东灵山,再见老师们、伙伴们,我还会来,我们还会再聚!
2016年的暑假因为英才计划而精彩,因为英才计划而充实,心中充满感激之情,无以言表,唯有一句:人生在勤,不索何获。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