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科学报国故事 传承中国科学家精神

——“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在宁举行
本文发布于:2020-09-03 来源:

9月2日,由中国科学技术馆、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联合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江苏省科技馆共同举办的百馆千场万人“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在南京举行。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黄纬禄之女黄道群分别走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为师生讲述自己的前辈在颠沛流离中刻苦求学、传道授业,为民族保存科学的种子,为中国培育未来希望的感人故事。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儿子童时中、著名数学家钱宝琮的孙子钱永红等亲临南师大附中,与师生一同聆听了报告。

邹宗平在南师大附中为师生讲述《李四光的故事》

“外公16岁在日本留学时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孙中山送给他8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这8个字,他受用一生。”邹宗平介绍,为了这8个字,李四光由造船到采矿,再到研究地质,始终怀揣实业救国的梦想,历经艰辛,回到祖国。尽管条件艰苦,李四光立志为新中国建设寻找地下资源,提出我国天然石油资源蕴藏量丰富的论断,为找油指明了方向;确定找铀思路,为我国自力更生发展原子能事业打下基础……李四光去世后在其床头发现的一张纸条,纸条上写道:在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中国人民有志气、有力量克服一切科学技术上的困难,去打开这个无比庞大的热库,让它为人民所利用。纸条中展现的李四光鞠躬尽瘁的奋斗奉献精神,令现场师生为之动容。

在1个多小时的讲述中,邹宗平从李四光的求学之路、革命之路、地质事业建设之路等方面,深刻阐释李四光的爱国情怀和严谨的科学品格,并勉励学生“用创造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求人生的出路”。在场师生深受鼓舞,活动接近尾声时,同学们举手与邹女士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

报告会现场,学生互动交流

生物学家童第周的儿子童时中(左二)、数学教育家钱宝琮的孙子钱永红(左四)、李四光外孙女邹宗平(右二)等参观南师大附中校园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黄纬禄之女黄道群为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师生讲述了父亲儿时奋发学习,立志报国的成长经历以及走上科研道路后,成长为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的动人故事。

黄道群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为师生讲述《我的父亲黄纬禄》

1960812日,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成功发射,这就是东风一号。黄道群讲述到,东风一号到东风五号的控制系统研制过程中,从各个型号技术方案的确定、技术指标的改进、技术性能的提高,都饱含着她父亲和所有研制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贡献。“全国的大饥荒时,有的人画着图就晕倒了,晚上大家加班,饿得实在难熬时,就冲一点酱油汤充饥。”

1970年,黄纬禄临危受命,上任潜地导弹巨浪一号技术总负责人。在欢迎仪式上,黄纬禄说:我对这个型号的了解还很肤浅,需要向大家请教,请大家把我当成小学生,从ABC开始讲起。

20117月,黄纬禄卧床不起。南华大学组织的一个两弹一星红色夏令营到京,要访问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了解到主办单位的难处后,他不顾自身病重,毅然同意接受采访。在家人的帮助下,他艰难地在纸上写下: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勇担民族复兴重担。这也是他最后留下的绝笔。

黄纬禄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畏失败和挫折,攻坚克难,把中国导弹事业一步一步做大做强。老一辈科学家研制导弹过程中不屈不挠、鞠躬尽瘁的奋斗奉献精神,感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在此次宣讲活动中,中国科技馆还带来了中宣部、文旅部首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获奖故事《中国天眼的故事》,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奠基者南仁东先生耗费22年建造天眼的故事,号召大家学习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中国科学家精神。

中国科技馆刘芷廷老师深情讲述《中国天眼的故事》

据了解,“红色记忆:抗战中的中国科学家”宣讲活动从8月19日开始,历时三周。活动邀请李四光、邓稼先、朱光亚、苏步青、程开甲、童第周、黄纬禄等科学家后人,分三条线路即西南联大线、浙大西迁线、重庆南京线,重走前辈科学家抗战期间曾经走过的道路,讲述前辈科学家碧血丹心的爱国之情、舍我其谁的报国之志,和在时代洪流中傲然屹立的家国大义,鼓励青少年学生树立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心。

文章主题词:
(作者:陆敏)
咨询答疑